王业沁在线配资服务
微信版第1333期
(特别感谢杨剑先生提供的部分资料和图片)
广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唐国平先生在《赤胆忠魂——许道珍和他的战友》(时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一书第四十六章“经略广南”的第一节中写道:“天刚亮,许道珍指派李轩带领一个班留守吴村,既负责警戒任务,又秘密在吴村青山地区发动群众。而他本人则悄然带队转移至杨家冲附近。杨家冲原为一个大村庄,现仅剩十余户人家。许道珍住进了杨家的一户,那里有一名十六七岁的男孩叫杨宝清,聪明伶俐,常常协助游击队站岗、放哨、带路和传递情报。在短短十几天里,许道珍和张思齐率游击队在双柘、虞家头一带建立了多个秘密联络点……王家的西屋成为了新四军苏浙皖边区司令部和中共郎广工委的临时驻地。”
书中提到的少年杨宝清,在积极协助游击队后,毅然加入了新四军武工队,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渡江战役,随后加入了解放军。他随着部队跨越鸭绿江,所在的铁道兵部队在祖国山河间架设了一条条通向现代化中国的光辉大道。
杨宝清,男,1931年3月生于广德县桐汭乡白马堡杨家冲甲(今广德市杨滩镇五合行政村杨家冲村民组)。
展开剩余86%杨家冲位于桐河源头,是一片聚落群,包括主村杨家冲及贾家冲、夏家冲。主村杨家冲住有王、胡、姚、李、余、徐、毛、陈等姓氏,杨姓为大户,村庄位于冲杪,临近余明江家,四周多为山林和山地,耕地相对较少。
根据杨宝清生前撰写的回忆录《回顾与思考》,杨家是明朝进士杨涟的后裔,家境在村中算是殷实。杨宝清的父亲杨维秀学识渊博,性格沉稳,有胆有识。
1936年,在书记邵长河的领导下,中共上浙皖特委联合阙怀仰带领三四十名红军进驻广德、宁国、孝丰三县交界的山区,开展游击斗争和党的组织建设。活动中,他们与当地百姓关系亲密,宣传反对苛捐杂税,强调穷苦人应团结一心,建立人人平等、穷人当家的新国家。杨维秀成为红军的坚强后盾,杨家也成了红军频繁开会的地方。因支持红军,杨父曾被国民党军警严刑拷打,杨宝清也从父亲和红军那里渐渐理解了革命真谛。1937年1月至6月,蒋介石调集十万兵力残酷清剿皖浙赣边区,红军被迫分散,中共上浙皖特委活动中断,但革命种子深植人心。
1939年,杨家冲来了李振声先生,既办私塾又行医。杨宝清是六兄弟姐妹中的老三,有一姐姐、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父亲盼他继承家业,便送他到李振声私塾学《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李先生兼开诊所,经常外出看病,导致私塾断断续续,读了两年后停止。为不耽误学业,父亲又把他送到距家18里远的白马庙小学就读,全家节衣缩食,辛苦供养。
1942年春节前夕,一夜土匪闯入家中,洗劫了全家的积蓄与为姐姐出嫁准备的衣物,连父亲为杨宝清买的布料和母亲缝制的新衣都被抢光,因无钱报名,杨宝清不得不中断学业。
10岁的杨宝清辍学后,在家务农整整六年,期间学会了耕种、挖地、采茶、砍柴等各种农活,磨炼了坚韧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1947年,新四军苏浙皖边区司令部迁驻吴村,山区百姓生活逐渐稳定,杨家冲也迎来了新气象。杨宝清看到重返学堂的机会,便请求父亲允许他继续求学。凭借过去私塾的基础和勤奋努力,他被杨滩中心小学破格由五年级上学期升入六年级下学期,顺利毕业。
1948年上半年,杨宝清小学毕业,准备报考广德县立中学。此时,全面内战激烈,国民党派出63师精锐部队围剿红色力量,白马庙一带游击队需要青年支援。杨宝清凭借文化基础和对革命理念的认同,利用复习间隙为游击队张贴布告、散发传单、传递信息,甚至亲自去宁国河沥溪买印刷材料。
这些活动被杨滩中心小学老师张正富发现(该教师后来成了国民党乡丁),他向桐汭乡公所报告:“杨宝清带领学生为新四军效力。”乡公所计划逮捕他,杨宝清得知后躲避起来,学业被迫中断,回到家乡,找到游击队领导许道珍和武工队长李轩(高明山),表达加入革命的愿望。两位领导热情接待,但要求他先与父母商量。
回家后,母亲坚决反对,父亲则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不让你去,日后你会怪我;让你去,若革命失败,你也会怪我。这条路你要自己选,毕竟你已长大成人。”杨宝清决定听从内心,毅然投身革命。1949年1月16日,在杨家冲西边的小冲夏家冲曾照才家,新四军游击队武工队经济股长徐安美亲自设宴欢迎,许道珍和彭海涛为见证,杨宝清正式加入武工队,成为一名战士(履历载于皖南游击队广宁县泰山区队)。
新四军武工队中有文化的成员寥寥无几,杨宝清凭小学学历受到重视,承担伙食管理、物资采购、账簿记载等职责,相当于会计工作。另一重要任务是担任武工队长高明山(李轩)的文书,负责保管文件和书信往来。通过工作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坚定了他“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念。入伍三个月后,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4月10日,在后山元屋村廖国富家,武工队召开党支部大会批准其入党申请,高明山为介绍人。从此,杨宝清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
入党后,他参加的首场战役是举世闻名的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正式打响,他所在武工队游击队接应渡江部队,从芜湖到广德沿线实施包抄,防止国民党守军撤退。战后部队奉命前往浙江孝丰接管政府工作,随后返回安徽。安徽省宣城军分区郎溪县大队成立,杨宝清任通讯班长,参与多次剿匪行动,后调至供给股担任军需出纳会计。1951年大队改编为独立营,迁至长江以北铜陵普济圩农场,改组为农业建设第五师,他继续负责部队财务后勤工作。
1952年春,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11师,准备赴朝鲜参战。时间紧迫,杨宝清无法回家告别,便写电报通知父母。父亲收到电报后,特地赶到普济圩农场为儿子送行,送别他赴抗美援朝。铁道兵主要任务是保障运输线路畅通,运输粮食、药品和武器。虽然身处后方,但频繁遭受美军空袭和炮击,许多战士在抢修铁路时牺牲。
杨宝清承担随军银行工作,负责部队资金和志愿军战士汇款及相关单据的管理,每月需赴丹东报账,工作责任重大且极具风险。因表现优异,他曾荣获三等功一次。
1953年7月27日,抗美援朝战争在中朝军队的强大攻势下,板门店签署停战协议,战争结束。1954年部队返回国内。
1954年至1981年,杨宝清一直服役于铁道兵,参与广西黎塘至湛江、江西鹰潭至福建厦门、江西向塘至崇仁、湖北襄樊至四川重庆、北京沙河至内蒙通辽等铁路主干线的建设,还参与河南新乡和上海虹桥机场的修建。铁路工地多位于交通闭塞的山区,运输机械和材料极为艰难。铁道兵战士不惧风雨、吃苦耐劳,住简陋工棚,吃粗粮,为国家交通建设和经济腾飞贡献巨大。作为老铁道兵,杨宝清对此深感自豪。
1979年,他从基层部队调至石家庄铁道兵工程学院,任教务管理工作。1981年转业到地方,安徽省财政厅根据他部队工作经历,任命其为省直财务处处长。四年后,参与筹建安徽财会职工大学(安徽省直职工大学财政厅分校),担任校长直至1991年退休。
当年的新四军战友中,左廖国富,右徐小根,中间是李轩。
晚年,杨宝清对子女说,人生中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跟共产党走。他曾参加渡江战役、华东解放战役和抗美援朝。渡江和抗美援朝获得纪念章,华东战役因中央军委考虑台湾问题未获颁发。后来,他所在铁道兵部队参与福建鹰厦铁路修建,作为战备工程准备解放台湾。杨宝清始终怀有未竟的壮志,希望后人将来能代他领取祖国统一纪念章。
2022年3月6日,杨宝清,这位从广德杨滩五合山区走出的新四军游击队武工队老战士,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事业、魂牵梦绕的故乡和亲人。
(作者为广德市税务局退休干部在线配资服务,宣城、广德历史文化研究会及广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员)
发布于:天津市佳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