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3226 字股票十大配资平台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这些“侮辱性”极强的词,主流大夫们啥时候才能不用?!
02、这些词背后的症状学诊断,很容易导致误诊
03、实现病因学诊断,才能消除病耻感,天下无病!
01、这些“侮辱性”极强的词,主流大夫们啥时候才能不用?!
医学虽然是救人的,但是,这个学科也有很多字眼容易“刺伤”人的心——神经病、精神病、变态、癖……
比如,湘雅二院是国内主流精神医学的“四大巨头”之一,这个医院的精神科就叫做“精神病学科”;
展开剩余91%湘雅二院官网的截图
国内最有名的精神科著作,叫做《沈渔邨精神病学》,网上很多医学咨询平台用的也是“精神病学”;
《沈渔邨精神病学》书籍图片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病”;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大夫在《笼中鸟》的纪录片中,用“精神病人”来形容双相障碍患者
在国内外主流心理学中,异常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变态心理学”;
又比如,直到现在,国内还有很多精神科大夫把成瘾疾病称为“癖”,下诊断时动不动就“恋物癖”“异装癖”……
说实在的,在我们的文章和视频里,坚决不用这些字眼来形容精神障碍和患者。
因为谁都知道,在老百姓说的话里面,这些词是用来骂人的,带有明显的道德评价和歧视。
这些词对于精神障碍患者和家属来说,伤害性不大,但是侮辱性极强,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令他们讳疾忌医、感到绝望!
而且,我认为,没有任何人有权利站在道德的高地去评价他们!
在我们这里,我们只会用“精神医学”、“精神障碍”、“精神疾病”、“非常态心理学”、“恋物成瘾”等中性词来表达。
国内有些医院也做得很好,比如很多医院的精神科叫做“心理科”“精神心理科”。像深圳的中山七院就不用“神经病学”,而用“神经医学”。
我到深圳中山七院复诊时,刚好路过“神经医学中心”
钟南山院士说,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对于精神心理领域来说,这句话更加有道理。
作为一个精神科临床大夫,如果动不动就说患者有“精神病”,是个“精神病人”,这其实是个非常消极的暗示,患者和家属会忍不住抵触,甚至会非常恐惧。
越是权威的精神科专家这样说,消极暗示就越强,患者和家属的病耻感就越严重,就越想把病情藏起来,心理压力就越大,这对康复显然是弊大于利。
我们接诊过一个患者,他的父亲曾带他去深圳康宁医院就诊。
他们本来就是偷偷摸摸去的,生怕遇到熟人,结果好巧不巧,患者的父亲真的在科室走廊里碰见了一位同事,同事也带着孩子去看病。
两位父亲非常尴尬,但又非常“有默契”,他们都装作没看见对方,默默地擦肩而过,当做啥事都没发生过。
后来,这位患者在康宁医院治疗效果不好,他父亲辗转找到我们,孩子接受过3PT,终于走向了康复。
没想到,过了2年,有一天,他父亲那位同事突然来问他,“我听说你孩子的病好了,是去哪里看的?”
原来,同事孩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精神科专科医院都去过了,还是没啥效果。同事实在走投无路了,为了孩子,他才鼓起勇气、硬着头皮来打听。
可想而知,精神障碍患者和家属们的病耻感有多强,心理压力有多大!
某种程度上,在他们的病耻感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上面那些侮辱性极强的用词导致的!
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些词的存在只会让更多患者、家属讳疾忌医!
而且,在很多城市,人们甚至不敢直呼所谓的“精神病院”的名称,而是用地点名指代。
比如在广州,老百姓经常用“芳村”指代“精神病院”,用“从芳村出来的”指代精神障碍患者,有时甚至用来骂别人是疯子。
因为,广州市所谓的“精神病院”,现在又叫做广州市脑科医院,或广州市惠爱医院,就在芳村这个地方。不知道在你们的城市里,你们对于当地精神卫生中心又有怎样的称呼?
02、这些词背后的症状学诊断,很容易导致误诊
毫无疑问,我上面的观点肯定会有很多主流精神科大夫表示反对。
他们往往会说,这都是多年以来一直沿用的专业术语,是专业的体现,又不是真的用来骂病人,为什么要那么“敏感”?
通常来说,这部分精神科大夫都是不真正了解科学心理学的,根本不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活动,甚至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傲慢样子。
其实,对于精神科医生、护士来说,这些词也不是什么好词。
医生和护士的家人、朋友也是老百姓,这些医务人员也会承受来自身边人的歧视和带有内涵的语气,“你整天就跟精神病打交道啊?”“你是在精神病院工作的吧?”
他们心里其实也不好受,甚至会有种强烈的无力感,职业成就感和动力大受打击。
他们相当于被这些名词“清醒催眠”了,也受到了负面暗示。这是国内精神科医生出现职业倦怠的一大原因!
而且,从更深一层来看,“精神病”“癖”“变态”这些词都是对表象的表述。
如果继续用这种表达,将会严重影响精神医学往“病因学诊断”的发展;更无法触及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实现精准精神心理学!
这里再次科普一下什么是“病因学诊断”,以及与它相对的“症状学诊断”。
病因学诊断,指的是以疾病的真正病因来命名。比如一氧化碳中毒、肺结核,说大白话就是,只要一看疾病名,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病因是啥。
症状学诊断,指的是用疾病的症状来命名,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都是,还有胃溃疡、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等,其实也是。
简单来说,这些诊断只能告诉你患者有啥症状,但没法告诉你有啥病因,因为往往医生也不知道。
事实上,在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里面,绝大部分诊断都是症状学诊断,大夫们不知道真正病因是啥,只能对症治疗,所以患者容易复发。
在临床医学里面,病因学诊断是“上位诊断”,症状学是“下位诊断”。
说句通俗的就是,病因学诊断比较高级,而症状学诊断比较low。当实现不了病因学诊断时,才退而求其次,使用症状学诊断。
所以,临床医学在诊断方面,终极目标就是实现病因学诊断,只有真正的病因知道了,治疗才有可能更加深入、彻底、高效!
我们机构通过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高效知识,已经实现了精神心理问题的病因学诊断,甚至更高级——发现了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提出了“榕树理论”!
对于精神心理障碍的认知维度图片
比如,所谓的“双相障碍”,它其实是一种“叠加性创伤暨渴求应激失调”,主要病因是内隐记忆层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和叠加性心理渴求。
所谓的抑郁症,其实是“叠加性小创伤应激失调”,这更加不是“神经病”“精神病”。
很多患者父母一看到孩子被诊断抑郁症、双相障碍,感觉天都塌下来了,尤其是双相障碍,在国内精神科里,它被归类为“重性精神病”!
而且,双相障碍的过度诊断、“泛双相化”非常严重,青少年一到精神科,动不动就被贴上“重性精神病”的标签!
还有,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等是“症状学诊断”,国内外主流精神科大夫根本不知道真正病因。
这导致他们很容易出现误诊,把大量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患者误诊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
国内外主流精神科大夫还长期忽视人格异常的诊断,这都是症状学诊断的硬伤!
还有,1969年,心理学家David Rosenhan进行了一项独特的实验,让8名正常人卧底精神病院,没想到的是,这8名正常人通过伪装,无一例外都被精神科医生确诊为精神疾病。
这个实验将国内外精神医学“症状学诊断”的局限性暴露无疑。
可几十年过去了,国内外精神医学主要还是停留在“症状学诊断”上,很容易导致误诊、漏诊。
03、实现病因学诊断,才能消除病耻感,天下无病!
其实,不光是精神心理障碍的诊断急需更新换代,实现病因学诊断,很多躯体疾病也要做到。
比如上面提到的高血压,还有糖尿病、肥胖症、甲亢等等,这些都是症状学诊断。从病因上来看,它们其实主要来自于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
现在,国内有些医院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科学意识,成立了“生活方式科”,这是非常值得点赞的进步!
2023年9月,交大一附院成立了生活方式医学研究中心
而且,虽然都是症状学诊断,但老百姓对于高血压、糖尿病一般不会有病耻感,该看病看病。
可精神心理障碍完全不一样,如果症状学诊断的现状不改变,疾病名本身对患者家庭来说就是一种“病耻感”!
只有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实现病因学诊断,患者们的病耻感才能最大程度地缓解;
只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得到真正精准、深入、高效的治疗,患者真正康复不再是难事,病耻感才能消失!
比如所谓的“肺痨”,在上个世纪,这简直是“耻辱性疾病”。人们看到肺痨患者马上绕路走,眼里都是厌恶、恐惧和排斥,甚至对患者破口大骂。
可现在,肺痨已经实现了病因学诊断,被称为“肺结核”了,只要对症下药,绝大部分患者都能痊愈,在临床里简直是小菜一碟。
所以,现在几乎没有人歧视肺结核患者,大家觉得稀松平常,病了就去挂个号,吃点药,很快就能康复。
也就是说,当一种疾病实现真正的病因学诊断,有深入、精准、高效的治疗方式时,变得可防、可治、可愈时,病耻感就会彻底消失!
希望“病因学诊断”和真正高效的多学科诊疗(MDT)能更加深入到临床应用,打破大量临床医生的惯性思维;
国内外临床大夫一定要有意识地追求“病因学诊断”,不断探索,勇敢地抛弃对医学、疾病的既定错误看法,别再说什么“偶尔治愈”了!
作为医学,身为医者,攻克疾病难题,把患者彻底治愈,尤其是在AI时代,实现“天下无病”股票十大配资平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
发布于:广东省佳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